行业资讯 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中国Biotech再现“卖身”传闻,不景气的2022H1全球医药并购,下半年会有大交易吗?

发布时间:2022-7-18 访问人数:1026
2022年过去一半,在生物医药海外市场和中国市场的双寒冬中,无论是并购交易量还是并购金额都出现大幅下降,幅度在30%-50%之间。
不过,手握现金流的Pharma们却认为,市场探底之际也正是出手收购的好时机,无论是全球制药巨头默沙东、辉瑞、GSK等公司,还是国内的石药集团、国药集团和中国生物制药,在上半年都有收购行为。
在国内,产业资本更是渐成买方趋势,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玩家。
但观察巨头们的收购标的可以发现,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他们收购的几乎都是处于研发后期的Biotech公司。而因为估值的缩水和现金流断裂,Biotech们对于被收购也表现出空前的热情。
如今,随着市场的逐渐回暖和反弹,2022年下半年的并购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态势?

01 全球收购:数量、金额双双下降


据普华永道《制药和生命科学交易:2022年中展望》报告显示,在并购方面,2022年上半年全球生物医药领域交易数量为137起,同比下降了33%;涉及交易金额617亿美元,相比2021上半年下降了近58%。

在今年上半年即将过完时,有一条默沙东可能以约400亿美元收购Seagen(西雅图)生物技术公司的消息引起业内讨论。Seagen公司作为ADC领域的“先锋”,自然是备受国际大药企的关注。
当“重磅炸弹”抗肿瘤药物K药(Keytruda)在专利悬崖边“摇摇欲坠”时,默克也不得不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下一个希望。
早在2020年,默沙东便与Seagen公司达成一项总金额为16亿美元的投资协议,获得了Seagen靶向LIV-1的ADC药物Ladiratuzumab vedotin(SGN-LIVI1)。此外,默沙东的临床肿瘤研究高级副总裁Roger Dansey也加入了Seagen公司任首席医学官。
2021年8月,荣昌生物宣布与Seagen公司就维迪西妥单抗的开发及商业化达成独家全球许可协议,合作金额最高达26亿美元,刷新了当时国内公司单药海外授权最高金额纪录。Seagen公司也因此事为国内更多人所知。
针对默沙东收购Seagen公司一事,消息人士称,该交易并不着急,且双方已经谈判了一段时间。如果这项收购交易能顺利完成,将成为2022年当前最大金额收购案。
而在此之前,今年最大金额收购案仍属于辉瑞116亿美元现金收购急性偏头痛药生产商Biohaven。
5月10日,辉瑞宣布将按照148.5美元/股的价格收购Biohaven,交易估值达到116亿美元。辉瑞将获得Biohaven药物Rimegepant的使用权。该疗法于2020年获批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发作,去年5月获批预防偏头痛发作,2021年销售额4.625亿美元。与默沙东一样,辉瑞也在此前与Biohaven有过合作,曾斥资3.5亿美元收购该公司股票。
对于全球并购情况,业内人士分析称,收购处于研发后期的生物技术公司是现在并购的趋势。一款产品即将上市,这对于收购方来说,无疑是降低风险的好办法。
收购处于研发后期的生物技术公司这一趋势也在最近的收购交易中获得了验证。例如,辉瑞以67亿美元收购免疫炎症药物制造商Arena Pharmaceuticals,看上的是潜在重磅产品etrasimod;百时美施贵宝以4.6倍的溢价,也就是41亿美元收购抗癌疗法创新生物技术公司Turning Point Therapeutics,只为获得明星管线ROS1/NTRK抑制剂repotrectinib;葛兰素史克19亿美元完成了对专注于罕见肿瘤靶向疗法开发公司Sierra Oncology的收购,Sierra Oncology主要候选产品momelotinib已在今年6月向美国FDA递交治疗骨髓纤维化的新药上市申请,预计有望于2023年在美国上市。
2022年下半场并购趋势会持续低迷,还是会逐渐走高?答案并不是统一的。
“下半年生物技术公司可能更愿意进行收购谈判。因为处于研发早期的生物技术公司其资金来源主要依靠融资或股票,当获取资金越来越困难时,他们可能不得不考虑被收购了。”一位银行从业者表示。
在全球股市低迷情况下,生物技术公司估值可能低于几年前的高点,对于国际大药企来说虽然更划算,但其收购态度可能依旧谨慎。
一位生物技术CEO认为,在股市表现不佳期间,大药企对于“买买买”还是很谨慎的。“大药企虽然会有填补管线的需求,一定会进行并购,但一般不会在项目早期就收购,而是会等到关键数据出来之后。”
证券机构Wedbush分析师则认为,虽然现在股市表现不佳,但依旧有公司以高溢价的方式被收购,所以只要项目好,对于大药企来说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02 国内并购:交易额超1800亿,Pharma全球买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医药领域的并购事件共有65件,涉及金额1821亿元(不含未透露金额的交易数据)。
其中金额超过20亿元的有两起,分别是华润三九29亿收购昆药集团28%的股权,以及健之佳20亿收购医药连锁机构唐人医药。
而在创新药领域,由于一二级市场同时遇冷,IPO退出路径受阻,并购退出正成为解决机构投资人和企业退出困局的重要选择。同时,Biotech的估值缩水和资金链断裂,也让集采压力的大药厂看到了时机,借住收购扩充创新产品管线、布局上下游以及提升商业化能力,一波并购浪潮已在暗处涌动。
今年1月,优锐医药宣布以数亿元人民币全资收购中健药业及其全资子公司珠海英联和德国英联100%的股权,涉及3款成熟商业化产品和1款正处于上市评审阶段的在研产品。
其收购目的,在于加强优锐在急救领域和零售市场的布局。同时,中健药业成熟的销售体系与销售经验将与优锐医药现有团队产生协同。
此外,手握充裕现金流的头部pharma也形成了一定的买方趋势,开始了对外扩张之路,并成为并购市场的重要玩家之一。
以石药集团为例,除了手握百亿现金,在科创板再次上市后融资额也将达到百亿,这将让它在寻找收购标的时更为从容,也成为今年率先出手做并购的大厂。
2月,石药集团宣布完成对珠海至凡企业管理咨询中心的100%权益收购,至此拥有Biotech铭康生物51%的股权,并向其注资1.54亿元,成为铭康生物新的控股股东,并获得了铭康2015年上市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第三代特异性溶栓药。
这对于铭康药业的好处同样显而易见,背靠石药在脑血管领域的专业推广实力以及强大的市场能力,铭康亦可以实现生物制药1.0到2.0的跨越。
不想再错过时间窗口的还有南新制药。
2020年11月,南新制药曾希望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兴盟生物100%股权,打入70亿元的中国狂犬疫苗市场。可因为南新股价下跌幅度较大,与兴盟对购买资产发行股份价格、股份现金支付比例等条款需要重新评估,因而导致收购一拖再拖。
今年7月5日,认为时机已到的南新制药决定再次出手,宣布重启收购兴盟生物的重组方案。不过迫于现实,只能将原来的定增加现金的方式收购100%股权方案,调整为增资及支付现金收购兴盟生物51%的股权。
“便宜标的”不止国内有,海外也充斥着巨大的机会。
去年9月以来,全球生物医药都进入熊市通道,美股XBI指数从去年9月到今年5月暴跌55%,其中跌幅超过90%的成份股也比比皆是。
在暴跌的市场中,国内的pharma也纷纷去海外抄底,借机优化管线,拓展海外市场,以便为自己建立全球性生产和销售网络预热。
而这次又以两个在新冠疫苗中获益颇多的巨头为先。
6月,手握200亿现金的中国生物制药拟以1.61亿美元收购美股biotech公司F-star,收购成功后,中生将获得F-star专有新一代双特异性抗体平台。
进入7月,又有消息称,国药集团目前正考虑收购港股公司BBI生命科学,以增强自身的DNA合成能力,据悉,后者估值可能超过10亿美元。
一系列案例似乎说明,生物医药行业的泡沫破灭后,随着一心追求“赚快钱”的财务投资者渐渐撤退,产业正在呼唤那些不以短期退出为主要目标,更注重收购资产与自身业务融合和协同的产业投资者。这无疑是寒冬后的新周期中呈现出的新的趋势。
不过也有投资机构人士分析称,这样的并购趋势虽然从长远看来已经确立,但眼下,还有很多关键问题需要解决。其中包括并购市场生态的培育,估值体系的彼此认同和平衡,管线的吸引力和商业化预期等,所以目前仍属于初期。“想要形成浪潮,市场也许需要更冷一点,冰点还没到。”

2006-2018 Copyright 南京探求生物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