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赢麻了!恒瑞自研资产全球第一!中生、复星、石药四君冲锋,全球6124家药企研发盘点
发布时间:2024-4-29 访问人数:1304
近日,国际知名咨询机构Citeline发布了《2024年医药研发年度回顾》(所有数据收集截至2024年1月2日),这一研究持续了30年。到今年,研究囊括了6124家药企。整体来看,2023年,全球研发管线规模再创新高,且增速再次上升。截至2024年1月2日,全球共有22825种药物正在开发,同比增长7.20%,接近过去五年的平均增速(7.14%)。其中I期临床药物数量增长最快,高达13.5%,III期临床则相当平静。管线的增长伴随了一轮深刻的行业淘汰赛。一方面,2023年全球共增加了5428种药物,但同时有3895种活跃的药物“消失”了,这与上一年几乎完全吻合。另一方面,2023年新增了921家公司,但约有500家公司被踢出数据库,他们或倒闭、或收购,或者不活跃。药物开发从地域上,呈现出西风东渐之势——一向为研发高地的美国地位持续下降,中国异军突起。数据上,一方面从总部设在美国的公司数量上看,去年下降了4%,而中国再次上升3%。另一方面,从研发活动看,涉及美国的药物研发比例下跌了2%,首次跌破50%,而中国上升3.1%至26.7%。从治疗领域上看,一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位列第一、第二的肿瘤和神经科学的管线占比都出现了小幅下降。消化/代谢疾病的表现突出,管线数量增加了13.1%。罕见病的关注度也高于平均水平。从研发公司来看,全球TOP10制药公司在整个管线中贡献的药物份额越来越小,而只有1-2个新药资产的公司比例持续增加。此外,Citeline还在报告中评选出了TOP25管线规模的制药公司,其中罗氏制药守住了“管线一哥”的位置,AZ、礼来冲进前五。中国队再进一名队员,中国生物制药从榜单外的第27名冲进前20;而恒瑞、复星表现也都不错,分别上升至第8、第17名。石药保住名额,位列第24。
更多MNC的状态是呈现下降或者保持了平稳,如BMS、诺华、强生、默沙东、赛诺菲、武田、艾伯维等MNC伴随着临床管线的缩减,排名有所下降。过去五年,中国药物研发蓬勃发展,研发管线资产数量自2019年以来增长了200.9%,至6119个,占了全球活跃药物研发的26.7%,贡献位于全球第二。目前,中国共有1270家制药公司,数量仅次于美国。从研发管线的头部10家来看,有9家在过去一年保持了扩张,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的增长情况。
过去一年,在中国药企们的艰难经营下,我们在世界研发舞台表现相当亮眼。除前述各项增长指标外,“制药一哥”恒瑞首次冲进全球研发TOP10,在管线规模上与强生、默沙东、诺华等MNC同台PK。报告臣疲�2023年恒瑞的研发管线数量增长了38.7%,跃居全球第8。值得一提的是,这147个管线约94%为自主研发,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恒瑞将在全球排名第一。对于中国制药行业来说,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因为20年前,行业几乎没有专注于原创新药的研发公司。在下一阶梯(TOP11-TOP25)中,中国制药公司再度闪耀。中国生物制药超越复星医药,从研发管线规模上成为中国第二大,产品线规模大幅增长72%,至103个,跻身全球前列(第15位)。最近,该公司再度发挥并购、合作的优势,与“老钱”药企勃林格殷格翰强强联合,获得了多款潜力资产的权益合作,再次充盈其实力。同样,复星医药也实现了不错的增长,去年研发组合增加了41%,至90个,排名跃升至第17位。石药集团则表现较稳,目前约60个重点在研药物已进入临床或申报阶段,其中8个已递交上市申请,16个处于注册临床或即将递交上市申请的阶段,稳在了前25。从创新的质量来看,我们看到中国在某些领域的显著进步,如ADC、双抗。以AACR为例,恒瑞再次展现“制药一哥”实力,携9项研究成果,其中包括5款ADC新品亮相AACR,是与会的国内大药企中ADC项目数量最多的公司。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会议中恒瑞首次对外披露了LIV-1 ADC、PSMA ADC、DLL3 ADC等四款具有FIC/BIC潜质的早期产品的数据。这4项早期产品的披露更加证实了恒瑞多年在ADC领域的积累。信达生物三个FIC“潜力股”也入选重磅研究,其中两个为ADC,一个为双抗。其中,两款潜力ADC研究成果,都入选了AACR特有的“重磅研究(Late-Breaking Research)”环节。该环节主要展示,全球范围内在肿瘤基础研究中的最新发现和肿瘤治疗领域中最具有创新价值的疗法。双抗层面亦表现不俗。除了信达的B7-H3/EGFR双抗之外,“创新药一哥”百济神州也披露了其FIC潜力的4-1BB(CD137)/CEACAM5双抗BGB-B167,该产品在结直肠癌、胃癌、肺癌等多个癌种上都有应用前景。据了解,BGB-B167还是百济首款内部自主研发、具备FIC潜力的双抗。该报告中,一个令人惊讶的数据是,MNC内部研发“弱化”的趋势不但没有反转,反而愈发明显了。比起上一年,2024年全球营收TOP10的大药企,绝大部分的在研管线规模都在急剧缩减,少数几家管线数量在增的,几乎得益于外延并购,而非内部研发,与此同时,营收TOP10中超一半的企业管线规模排名在下滑。“近几年,MNC内部研发情况比起之前更加糟糕。内部资产比例一直在缩小,内部资产研发成功率也在持续下降……”长期关注美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受访者向E药经理人表示。引领这一趋势的代表性企业是诺华。去年,同一份报告中,罗氏取代了诺华蝉联6年的榜首地位,今年,罗氏稳住了“大哥”地位,但诺华排名居然跌到了第6,管线数量削减了近40条。2021年,诺华的研发管线数量为232项,此后逐年下降,到了2024年大幅缩减至154项。但不能忽略的是,诺华的研投力度没有弱化,且是最快适应了行业逻辑骤变的MNC。近两年,走“聚焦”策略的诺华有了三大布局侧重点(RDC、小核酸、CGT),而增长引擎从内部研发开始转向了外部创新,两大拳头产品Leqvio和Lutathera皆是外部并购而来。辉瑞、AZ、礼来的管线规模倒是有所提升,不过同样倚靠外部并购。基于2023年转变为“并购狂”后,礼来一路从10名开外,直接冲进了前4,随后是BMS、诺华与强生。此外,辉瑞达成了金额超百亿美元的大并购(Seagen),AZ完成了几起30亿美元以内的小型并购。这几家MNC通过并购来扩充管线的举措,侧面也凸显了2023年整个行业的一个变化:并购趋势较上一年更为繁荣,很多MNC的商业模式开始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创新,自研明星产品逐渐变少。不过今时今日,行业并购的底层逻辑生变,已经从规模主导转向了以利润为主导,手握充沛现金流的大型药企纷纷加紧在新兴生物技术赛道“占位”,专注于回报更高、更快的领域。“断舍离”掉重包袱,是MNC近两年普遍去做的事。即便是管线规模在增长的罗氏,都开始放弃某些执念,停掉了“死磕”多年的药物。毕竟“盘子”铺太大,意味着要付出更高成本、承接更高风险,而在这年头赚钱,实际越来越困难。早在前两年,结合Citeline公司发布的报告,E药经理人观察到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对比:大公司们“主角”光环越来越弱,营收TOP10的大药企贡献的管线份额仅剩零星,TOP25公司管线份额在8%上下徘徊,但“小配角”(只有一种或两种药物的公司)所做的贡献,却一路上升。值得注意的是,新兴生物技术公司管线贡献一路上升至了18%以上。还在“死磕”肿瘤药吗?如今行业风向,已经明显变了。今日“天下”,已非肿瘤领域一家独大,与肿瘤相关的研发管线数量增长趋势放缓。迈入临床阶段的药物类型,虽还是肿瘤药居多,但其占所有新候选药物的占比已跌出了40%。以适应证来看,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相关管线数量在增多,尤其是治疗结直肠癌患者的药物数量,其两位数的涨幅已经大超预期。取而代之的,自免、神经系统疾病、消化/代谢疾病等药物管线增长亮眼。其中,神经系统疾病研发管线数的增长率高于平均水平,具体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产品为代表。消化/代谢疾病管线道数量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13.1%),面向肥胖适应证的药物管线尤其迎来了大爆发,对应在研管线规模大增30%,强有力分散着药企的资源,也有望就在未来两年时间内大改药物竞争格局。其实纵览2023年全球十大畅销药,E药经理人早已发现,一个明显的变化是,肿瘤药与非肿瘤药物已变为三七之分,自身免疫和炎症、代谢相关和神经学领域涌现了较多重磅和颠覆性药物,注定成为接下来的重头戏。尤其在自免和代谢领域,艾伯维、强生、诺华、赛诺菲/再生元的强劲增长动力,均以自免药物支撑;默沙东、辉瑞、吉利德、BI等等纷纷通过并购加码,BMS也强势入局。不难想象,2024年自免将大爆发。代谢领域已经三分天下,尤在GLP-1赛道上,按照2023年密集的入局动作来看,2024年将是MNC、Pharma、Biopharma和众多Biotech齐齐发力和极力追赶的时刻。礼来、诺和诺德虽已遥遥领先,但两者之间竞争强烈,还在各凭本事继续拓宽边界;TOP10药企疯狂买入布局,并将专业事联合专业的人来做,追求速度的同时极力寻找弯道超车的契机。此外,虽然随着外部环境改变,针对新冠肺炎的产品研发遇冷,但整个抗感染领域的研发火热程度持续在加大。赛诺菲、辉瑞、默沙东在抗感染领域构建了强大的产品组合,尤其是赛诺菲,其癌症产品组合规模几乎与其抗感染药物的产品组合规模不相上下。通过畅销药对应疾病领域愈发多元化可以看出,为了拯救“岌岌可危”的新药研发投入回报率,MNC们正在将目光从临床开发效率最低肿瘤领域外散和的迭代。全球市值“一哥”礼来与“二哥”诺和诺德是目前非肿瘤药领域中最风光的代表。其中,礼来逆势上涨的在研管线规模,最明显的特点是趋于多元化而非专一化。2023年,历史上很少作外部并购的礼来罕见地变身“购物狂魔”,几乎每月达成一起并购交易,收购公司涉及糖尿病细胞疗法、ADC、核药等诸多领域,拓展至了全球新兴潜α煊蚝湍J健�